【編者按】
我們相信,每一個收藏故事,每一個文化思考,都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精神。我們致力于尋找、保護并傳承這些豐富的文化記憶,讓每一個角落的收藏故事都被聽見,讓每一份珍貴的文化探索都被尊重。在策劃方向上,我們注重獨特性、知識性和趣味性,邀請民間收藏家分享思想,向歷史大膽發問。在《民藏雜談》欄目,我們希望讀者能找到歷史的線索,文化的密碼,生活的智慧。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中國網中國民藏頻道立場無關,藏品真贗請讀者自辨。
走在堅實的陽關大道上——讀李樹丞書法作品集
韓書茂
李樹丞自幼便對書法情有獨鐘,這份喜愛源自天性,亦是一種難得的際遇。他初涉書壇,即從顏真卿的《多寶塔》碑入手,勤勉研習。1997年,其書法作品成功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“全國第二屆正書大展”,這一成就促使他北上京城,師從著名書法家、書法教育家劉文華先生,此行猶如懷素“擔笈杖錫,西游上國,謁見當代名公”,對李樹丞日后的書法藝術之路而言,無疑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抉擇。
隨后,李樹丞將學習重心轉向了漢碑隸書的臨摹與研究,他上溯兩周金文、石鼓文、泰山刻石,下延魏碑楷書、二王行草,視野因此大為開闊。其作品相繼在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多屆全國展覽中展出,并多次獲獎,成績斐然。綜觀李樹丞的書法作品集,可概括為兩大特點:一是師承的全面性,二是風格表現的多樣化。前者為后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,而后者則是前者成果累積與發展的必然結果。
在師承的全面性方面,李樹丞不僅真草隸篆行諸體皆有所涉,單就隸書而言,他就臨摹了具有代表性的漢碑隸書十余種。而在風格表現的多樣化上,他同樣在多種書體中展現了豐富的藝術風貌,尤其是在隸書上,更是形成了多種獨特風格。他認為,學習隸書不能僅局限于隸書本身,還需上溯篆籀,方能把握“隸變”的精髓與用筆的奧妙。在眾多漢碑隸書中,他對《張遷碑》情有獨鐘,認為其書風古樸醇厚,獨樹一幟,與《曹全碑》、《禮器碑》等端麗秀雅之作截然不同。
李樹丞篆書作品
在篆書領域,李樹丞從石鼓文入手,認為學習石鼓文可以“一法兩得”,既上承兩周吉金之古樸,又下啟泰山刻石之雄渾。他敢于突破傳統束縛,直接取法獵碣,并融合鐘簋鼎彝之韻,使得其石鼓文作品在圓暢沉厚中不失方勁之氣,與吳昌碩等前輩大師拉開距離,自成一格。
小篆方面,李樹丞除了研習泰山刻石外,還廣泛吸收李陽冰、鄧石如、吳讓之、趙之謙等名家之長,其體勢縱長、結字茂密、筆法多變、線條筆中見刀,充滿了金石氣息。然而,在他的作品中,我們又能隱約感受到吳昌碩獵碣的韻味,這正是他熔古鑄今、自出機杼的成功之處。
李樹丞的作品集中,有一部分是臨習之作,如《曹全碑》、《郙閣頌》、《禮器碑》等,他通臨全碑,或八尺巨幛,或數米長卷,洋洋灑灑,一氣呵成。這些臨習作品并非簡單的“照本宣科”,而是他“書讀百遍”之后的“心得體會”和“臨習感言”,是對原碑的二度創作。他通過對碑帖結字、用筆、行氣等方面的獨立思考和個性處理,賦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和審美價值。
李樹丞隸書作品
值得一提的是,李樹丞在作品集中同時發表了臨習作品和自創作品,這一安排頗具匠心。正如跳水比賽中的“規定動作”和“自選動作”,臨習作品是書家的基本功展示,而自創作品則是其藝術才華和創新能力的體現。只有扎實掌握了規定動作,才能在自選動作中自由馳騁、揮灑自如。
李樹丞每日的生活簡單而規律:半天讀書、半天思考、晚間臨池。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,也讓他在書法創作中能夠游刃有余地處理各種矛盾關系。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:大與小、長與寬、方與圓、曲與直……他總能在這些矛盾中找到平衡與和諧,創造出令人矚目的藝術效果。
中國書法不僅是一門藝術哲學,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傳承。李樹丞在書法創作中始終堅守傳統、尊重漢字結構的依托性,他的這種堅持和自信正是中華文化自信的體現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在未來的日子里,他將繼續在這條陽關大道上扎實前行,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來豐富和繁榮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文化事業。
李樹丞簡介: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,安徽省書法家協會隸書專業委員會委員。作品多次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全國大展并獲獎。在《中國書法》、《書法》等刊物上發表多幅書法作品。
編輯:楊俊康
統籌:莊洪海
校對:劉全海
審核:蔚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