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編者按】
隨著時代的發展,民間收藏者們已經由單純的“收藏”轉變為“研究”。他們個人的習得過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化觀察視角。本欄目致力于記錄這些民間收藏者的故事,展示他們如何通過收藏品進入文化探索的世界。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,讓讀者了解到,收藏不僅僅是物質的積累,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理解和對世界的感悟。希望這個欄目能夠激發更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,以及對中國民間收藏業態的關注。同時,我們也鄭重提醒,欄目文章僅作為民間收藏愛好者的內容呈現,藏品真贗請讀者自辨。
農耕文明與貨幣文化的交融——
刀耕火種“東周”空首布
岳希鵬
空首布:從農具到貨幣的演變
空首布是中國早期的金屬鑄幣,其形狀源于古代的青銅農具鏟和镈。在《詩經·小雅·大田》中有這樣的詩句:“大田多稼,既種既戒,既備乃事。以我覃耜,俶載南畝,播厥百谷。”其中的“覃耜”即是指當時的鏟和镈這類勞動工具。隨著商周時期的生產力發展,青銅鑄造業逐漸興起,金屬實物貨幣隨之誕生。
在殷商時期,黃河流域的人口密集區農業發達,鏟和镈是重要的農具。當時,商品交換主要依靠“以貝易物”的方式,使用原始的貝殼作為交換媒介。因此,許多與價值相關的漢字含有“貝”字偏旁,如“貴”“賤”“財”等。然而,隨著經濟活動的擴大,攜帶大量貝殼變得不便,加之貝殼資源有限,這促使人們開始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工具——鏟和镈作為交換媒介。這些工具雖然還不是真正的貨幣,但卻承擔起了工具和價值衡量雙重角色,成為金屬貨幣的雛形。因此,早期的空首布模仿了鏟和镈的形狀,通常體型較大。
空首布的演變與特點
到了春秋中后期,商業活動空前繁榮,商人地位提升,各國統治者也開始參與到鑄幣事業中。為了便于交易,他們鑄造帶有銘文的空首布,這些銘文記錄地名和重量,方便人們在貿易中使用??帐撞及雌湫螤羁煞譃槁柤缂庾?、平肩弧足和斜肩弧足等多種類型。
“東周”空首布鑒賞
下面,我們來鑒賞一枚極具代表性的空首布——聳肩掐腰尖足“東周”空首布。這枚空首布源自金屬農具镈的造型,布首為方形,中空設計,頂部有一個用于固定木柄的小孔。其獨特的雙角設計有助于在耕作時撥開雜草,提高效率。這枚空首布高149毫米,兩足寬70毫米,重83克,正面刻有“東周”二字的大篆體銘文。
從整體來看,這枚空首布形似一個站在田間的管理者,威武雄壯。鑄幣工藝精細,線條勻稱流暢,表面和背面都鑄有加強筋,不僅美觀而且堅固。銘文“東周”對稱排列于幣面中央,如同佩戴在人身前的徽章,展現出威嚴莊重的氣息。背面鑄有六種象征自然元素的紋飾符號,即“日”“月”“山”“水”“土”“木”,體現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崇敬之情。
通過100倍微觀鏡觀察,可以看到銹跡由內而外自然生長。此枚“東周”空首布不僅是古代貨幣文化的重要見證,也是農耕文明與貨幣文化交融的典范之作。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歷史底蘊,使之成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。
編輯:楊俊康
統籌:莊洪海
校對:劉全海
審核:蔚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