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編者按】
我們相信,每一個收藏故事,每一個文化思考,都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精神。我們致力于尋找、保護并傳承這些豐富的文化記憶,讓每一個角落的收藏故事都被聽見,讓每一份珍貴的文化探索都被尊重。在策劃方向上,我們注重獨特性、知識性和趣味性,邀請民間收藏家分享思想,向歷史大膽發問。在《民藏雜談》欄目,我們希望讀者能找到歷史的線索,文化的密碼,生活的智慧。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中國網中國民藏頻道立場無關。
天機潑出雪中山
一一讀王維《雪景山居圖》
韓書茂
唐代開元年間至天寶初期,政治清明,社會穩定,經濟發展,文化繁榮,在詩歌、音樂、書法、繪畫領域里,出現了李白、杜甫、李龜年、許和之、吳道子、李思訓等杰出的文化藝術家。其中王維橫跨詩歌、繪畫兩個領域,成就卓著。王維(701一761年),字摩詰,河東蒲州(今山西永濟)人。開元十九年(731年)狀元及第,官至尚書右丞。王維長于五言詩,多詠山水田園,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性人物。"山中一夜雨,樹杪百重泉",音畫俱現。其又涉軍旅邊塞,開闊了詩歌創作的表現題材。"但使龍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度陰山",抒發了少年劍客的壯志豪情。唐代中葉,以李思訓青綠山水為主流,其描畫工細巧整,設色富麗堂皇,為王公貴族所推崇。王維的山水畫成就則是水墨山水。《宣和畫譜》卷第十"王維"條記載:"維所畫,不下吳道玄也。觀其思致高遠,初未見于丹青,……知維之畫出于天性,不必以畫拘。……至其卜筑輞川,亦在圖畫中,是其胸次所存,無適而不瀟灑。移志之於畫,過人宜矣。"王維曾有半仕半隱的山林生活,對自然景色,山嵐晴翠,有長期深入細致的觀察體悟,熔鑄意象,提煉筆墨,以"破墨法"畫小景山水,拓展了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境界,尤其是其筆法多變,抑揚頓挫,使皴染技法的豐富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。
王維《雪景山居圖》(圖一),絹本,縱131㎝,橫33㎝,廣州文物店舊藏(圖二),著錄于《宣和畫譜》卷第十"王維"條P103第1行序3。畫作裁去兩側,擷取中間小景,山勢陡峭,林木茂密。坡角置一茅屋,有詩人誦讀(圖三)。山石以水破墨,有披麻、解索、荷葉、斧劈,使山體的肌理表現更為豐富、立體,質感鮮明。他以密集的點苔,描繪雜樹叢草,筆墨淋漓,渾厚華滋(圖四)。不同于李思訓用白粉點染雪景,王維用"留白"的方法擠出雪的堆積,這是他禪宗"以無為有"的化機呈現。"隔牖風驚竹,開門雪滿山"(王維《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》),正是對此幅畫作詩的注腳。畫作左上方署"天寶癸未暮冬月上旬,摩詰王維造"行草款(圖五),是為743年,43歲作。款書承王羲之《圣教序》、陸柬之《文斌》,重按輕提,鋒棱峻拔,跌宕豪壯,風格獨標。款下鈐"王維之印"白文印、"摩詰"朱文印。此作曾經元代趙孟頫、明代項元汴、清代惲壽平、王翚等歷代名家遞藏,鈐鑒藏印計10方。
王維的水墨山水經宋代蘇軾揄揚,稱其"詩中有畫"、"畫中有詩";至明代董其昌則謂"文人之畫,自右丞始",推為"南宗之主"。從創作實踐上看,五代荊浩、關仝、董源、巨然,宋代李成、范寬,元代"四家",明代"四家",清代"四王",近現代黃賓虹、傅抱石、李可染,莫不以王維水墨山水為宗,文脈相承,浩浩蕩蕩,奔涌而下,一路留下水墨山水的座座高峰,影響深遠巨大。與前代山水畫相比,王維的水墨山水有三個方面的推進演化:一是構圖由全景化展示,裁取為局部的集中、濃縮,更多地表現畫家的主觀意象和胸中丘壑。二是筆墨的獨立運用,以水破墨,有筆有墨,而不是吳道子的有筆無墨,且筆法多變,皴染豐富,達到了"水暈墨章"的高度和諧。三是以詩入畫,營造詩化的山水意境,有別于青綠的富麗繁華和荒遠閑暇之兩種舊有格局。這些都是王維水墨山水之于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歷史性貢獻。
圖一
圖二
圖三
圖四
圖五
編輯:楊俊康
統籌:莊洪海
校對:劉全海
審核:蔚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