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編者按】
我們相信,每一個收藏故事,每一個文化思考,都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精神。我們致力于尋找、保護并傳承這些豐富的文化記憶,讓每一個角落的收藏故事都被聽見,讓每一份珍貴的文化探索都被尊重。在策劃方向上,我們注重獨特性、知識性和趣味性,邀請民間收藏家分享思想,向歷史大膽發問。在《民藏雜談》欄目,我們希望讀者能找到歷史的線索,文化的密碼,生活的智慧。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中國網中國民藏頻道立場無關。
《雙松圖》鑒賞
一一韓書茂
乾隆皇帝是中國書畫史上最為著名的兩位書畫皇帝之一。受康熙、雍正兩位先帝的影響,少年時代的弘歷就遍臨歷代法帖。從《石渠寶笈》著錄中看,他臨寫過王羲之、王獻之、李世民、顏真卿、柳公權、孫過庭、蘇軾、黃庭堅、米芾、蔡襄、薛紹彭、吳琚、趙孟頫、董其昌等十數家法帖,尤對王羲之、趙孟頫、董其昌三家用功為勤。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乾隆一萬多件書法墨跡,最早能見到的是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他的書法臨帖作業。1735年,他繼位以后,勤政為民,幾務之暇,浸淫翰墨。但他始終把為政放在第一位,他在題圖詩中寫道:"藝林偶涉非為工,玩物誠恐妨于政。"其時入值軍機處的趙翼在《檐曝雜記》中記載:"上每晨起,即進膳,膳后,閱部院所事及各督府折子,以次見諸大臣。或一人獨見,或數人同見,日必四、五起。……見畢,日加已,皆燕閑時矣。或作書,或作畫,而詩尤為常課。"從中可知,乾隆每日已時(今11時)后,理政之余,便以詩書畫自娛。如此六十幾年下來,直至嘉慶四年仍染翰不輟,形成了二王遺規,顏柳骨架,趙董用筆,皇家氣象的乾隆書法。
乾隆繪畫稍晚于書法,約十九歲時臨摹歷代名畫。《石渠寶笈》記載,他山水仿燕肅、米芾、方從義、錢選、倪瓚、高克恭、黃公望、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、董其昌、王時敏。人物仿吳道子、李公麟、梁楷。花鳥仿李迪、陳琳、趙孟頫、沈周、唐寅、惲壽平。人馬仿韓幹、龔開。梅竹仿蘇軾、揚無咎、柯九思、沈周。其時,內府另有西洋畫家郎士寧、王致誠作畫,乾隆亦時常前往觀摩學習。王致誠《致布魯瓦西亞侯爵》信中說:"我們平時作畫的地方,正是和您講過的那些小殿堂之一。皇帝幾乎每天都前往那里觀看我的工作,以致于使我無法缺席不到。"乾隆于書畫雖為馀事,但一生鐘愛,勤于臨池,未曾懈怠。他的繪畫作品多為水墨,師承有本,法度謹嚴,構圖和諧,以寫為畫,筆墨之間充溢著帝王的威儀、大度、閑適和從容。
乾隆御筆《仿沈周雙松圖》,(圖一)水墨紙本,縱76.5㎝,橫33.5㎝,米黃絹本裝池,整版挖裱,履背寬裕,小葉紫檀軸頭,風格簡括高華。(圖二)此圖著錄于《石渠寶笈》三編(二)P1119。(圖三)、(圖四)圖中繪交錯之雙松,老干虬枝,蒼勁挺拔。樹冠針葉繁密,蓊郁蔥蘢。樹下有山石坡草,兼皴帶寫。整個畫面,運筆嫻熟,墨色豐富,肌理生動,向背分明,富于鮮活的表現力和強烈的立體感。畫作左上方署"丁丑新正倣沈周法於長春書屋",(圖五)結字端莊,線條圓勁,運筆流走儒雅,與圖中雙松珠聯璧合,遒麗天成。丁丑,1757年,乾隆47歲佳作。署款下鈐"乾"、"隆"二寶;軸內分鈐"古稀天子"、"筆端造化"、"萬有同春"、"落紙雲煙"、"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"、"八徵耄念之寶"、"衆花勝處松千尺"、"寳笈三編"、"石渠寶笈所藏"計九方御印。清宮藏畫,鈐印為內府專職臣工掌管,其鈐印位置,先后順序,打拓印泥,皆有嚴格規制。所鈐印蛻,布局合理,中正不偏,印色均勻厚實,鮮明沉著。
此幅畫作署款"倣沈周法",實際上除了沈周以外,還借鑒了西洋繪畫方法以及自己的審美理想表達和獨到的筆墨意趣,這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乾隆《雙松圖》的完整內容。
一直以來,學界對于乾隆書畫鑒定的研究是不夠的,尤其是對其師承關系的研究語焉不詳,而這正是乾隆書畫鑒定最初的出發點和立論基石。
圖一
圖二
圖三
圖四
圖五
編輯:楊俊康
統籌:莊洪海
校對:劉全海
審核:蔚力